正念提升我的維度 讓我發現了自己林清文 一次聚會中昇鴻分享他以前與一位老伯的停車位紛爭過程,從對老伯的行為感到憤怒,然後發現來不及上課的焦慮到第三以觀察者身份看待整個事件過程,並經由「正念」訓練讓他感受到身體抽離現場,用一種和以往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泰然以對的寶貴經驗。當下對「正念」是什麼仍是一知半解,沒有概念。 ......
Home
Posts filed under 生命劇本
2024/09/23
2024/09/18
2024/09/13
2024/09/08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由兩位重要的大師——陸九淵和王陽明,一個開創、一個發揚。這一脈絡不僅展現了心學思想的起源與演變,也體現了內在修養與實踐哲學的融合。陸九淵的開創心學的思想最早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江西金溪人,被譽為「象山先生」。他提出了「吾心即是宇宙」的觀點,強調宇宙萬物的道理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他認為,心是認識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與朱熹主張的通過外界事物探究道理的方法有所不同。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側重於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強調了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倫理規範。王陽明的發揚數百年後,明代的王陽明(1472年—1529年)接過了陸九淵的思想,並進一步發展。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包括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兩個核心概念。他認為,「心即理」意指內心的理性與外界的道理是一致的,通過內心的探索,我們可以理解世間的真理。而「知行合一」則是實踐這一理論的具體方式,強調知道的道理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致良知」概念王陽明的「致良知」是陽明心學中一個關鍵的理念。這一概念強調,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良知,即天賦的道德感知能力。他認為,良知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並且應該通過自我反省和修養來實踐。王陽明指出,僅僅擁有良知而不付諸實踐是不夠的,真正的「致良知」需要把內心的道德認知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點哥觀點心學的發展由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到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展示了從內在修養到實踐的完整脈絡。陸九淵強調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王陽明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知識與行為的統一,形成了一套實踐的哲學體系。#南華碩專研究......
2024/09/07
2024/09/03
2024/08/29
2024/08/24
2022/06/06
2022/05/11
2021/10/10
2021/08/04
2021/01/29
2021/01/09
2020/12/1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