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心外無物與量子力學
2025/07/25
SEL社會情緒學習是賦能的解方,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
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是賦能的解方,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
在一個充滿變動與壓力的時代,從學業競爭、人際關係到數位世界的衝擊,我們的下一代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心理負荷。
為此,「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被推上教育改革的浪潮之巔,被視為培養孩子幸福感與韌性的關鍵。然而,當我們急於用「情緒教育」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時,是否不自覺地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
SEL是什麼?建構內在的穩定力量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SEL的完整面貌。它並非單純的「情緒管理」或「EQ訓練」,而是一套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旨在幫助個人發展健全人格所需的核心素養。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CASEL 5 框架,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藍圖,包含五大核心能力: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準確地感知自身的情緒、價值觀與優勢,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
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 有效地調節情緒、控制衝動,並設定、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社會覺察 (Social-awareness): 以同理心理解他人觀點,感受並關懷不同背景的群體。
人際技巧 (Relationship Skills): 學習清晰溝通、積極合作、和平解決衝突,以建立並維持健康的關係。
負責任的決策 (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在考量倫理、安全與後果後,做出具建設性與關懷的選擇。
這五項能力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一個能夠自我理解、和諧共處、並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個體。理想的SEL教育,是將這些素養融入校園文化、學科教學與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是否只在為壓力鍋洩壓,卻忘了關火?
SEL的理念無疑是前瞻且必要的,但在當前的實踐中,情緒教育確實面臨著被簡化為「應急措施」的風險,從而產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
1. 治標不治本:只教孩子應對壓力,卻不減輕壓力源
當代學生面臨的心理困境,往往源於一個系統性的「壓力鍋」——課業壓力、升學主義、家庭期望、同儕比較、社群媒體焦慮……這些是持續加熱的爐火。而許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教育,就像是在教孩子如何巧妙地、安全地為這個壓力鍋「洩壓」。我們教他們正念呼吸、靜心冥想、情緒日記,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技巧,能幫助他們在壓力爆表時暫時獲得喘息。
然而,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教孩子如何「應對」壓力,卻從未質疑或試圖調整那個不斷升溫的「爐火」,這就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我們等於是將適應不良環境的責任,完全轉嫁到孩子個人身上。
我們沒有去改革那個讓孩子喘不過氣的教育體制,反而要求他們練就一身在高壓下維持平靜的本領。這不僅不公平,也讓情緒教育淪為維持現狀、安撫個體的工具。
2. 技巧化與表面化:提供「情緒急救包」,而非建立「內在免疫力」
為了追求快速、可見的成效,情緒教育很容易被簡化為一套「SOP流程」。課堂上,學生可能學會了辨識情緒的詞彙卡、處理憤怒的標準步驟。這就像是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情緒急救包」,裡面有OK繃和消毒藥水,能在受傷時進行簡單處理。
這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真正的SEL素養,更像是建立強大的「內在免疫系統」。這需要長時間的內省、深度的師生對話、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敢於暴露脆弱、探索自我、並從錯誤中學習。如果情緒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技巧訓練,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是如何「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而非真正與自己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解。他們學會了壓抑、學會了偽裝,卻失去了真實感受的能力。
3. 異化為新的「績效」與「負擔」
當SEL被納入政策與評鑑,它也可能諷刺地成為新的壓力來源。學校為了達標,可能舉辦了幾場講座、完成了幾份學習單;教師在繁重的行政與教學工作外,又多了一項難以量化的「情緒輔導」任務。
對學生而言,「情緒穩定」、「正向思考」可能變成一種必須達成的「標準答案」。他們害怕展現負面情緒,擔心被貼上「抗壓性差」或「EQ低」的標籤。本應是支持與接納的SEL,反而可能創造出一個「情緒正確」的氛圍,扼殺了真實的情感表達。
回歸初衷,讓SEL成為真正的賦能工程
批評情緒教育治標不治本,並非否定其價值,而是呼籲一場更深刻的實踐。要讓SEL真正成為賦予下一代力量的禮物,我們必須雙管齊下:
向內,深化教育: 我們需要超越技巧,創造一個允許真實、接納脆弱的環境,讓SEL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旅程,而不只是一門課程。
向外,改造環境: 我們必須勇敢地檢視並挑戰那些製造痛苦的壓力源。真正的關懷,是致力於打造一個更人性化、更少焦慮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歸根究柢,我們不能只教孩子如何在風暴中站穩,我們更要努力讓風暴本身平息下來。
唯有如此,SEL才能從短效的止痛劑,蛻變為滋養心靈、賦能一生的維生素。
2025/05/01
當代正念課程批評者的雄辯修辭 #正念文獻摘要
越建東主要從上座部佛教視角質疑西方正念與佛教正念的差異,認為前者目的在於減壓,後者則導向解脫,且西方正念在方法和態度上與傳統不同。
沙夫則批評現代正念運動源於佛教現代主義,簡化了傳統教義且忽略了佛教出世、離欲的本質。
作者反駁這些批判,指出越建東和沙夫的論述多基於對佛教多元傳統的忽視、對文獻的選擇性詮釋以及對西方正念缺乏深入了解,認為當代正念課程與佛教(包括禪宗傳統)有著密切關係,並且兼具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特點。
2024/09/23
以「掉入井中之人」為例,說明心理諮商與哲學諮商的差異
問題:想像一個人掉進井裡,需要幫助才能脫困。
心理諮商和哲學諮商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情況:
1. 心理諮商:
- 評估與診斷: 心理諮商師首先會評估此人的狀況,如同醫生診斷病情般,試圖找出他為何掉入井中的原因。 他們可能會使用心理學評估工具,例如問卷或量表,來了解此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經歷和環境因素,並試圖找出導致他「掉入井中」的特定原因,例如壓力、創傷、人際關係問題或心理疾病等。
- 提供解決方案: 根據評估結果,心理諮商師會擬定治療計劃,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療法或精神科藥物治療等。 他們可能會教導此人如何應對壓力、改變負面想法、學習溝通技巧或服用藥物來改善情緒。
心理諮商師的目標是幫助此人「爬出井」,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 強調技術與方法:心理諮商重視以科學方法來研究和治療心理問題,因此諮商師會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選擇他們認為最有效的技術和方法來幫助此人。 他們可能會參考心理學研究成果、治療指南或個案分析,來支持他們的治療方案。
2. 哲學諮商:
- 探索與反思:哲學諮商師不會急於將此人「拉出井」,而是會陪伴他一起探索「掉入井中」的意義。 他們會引導此人反思:這個「井」象徵著什麼?是失敗、失落、困惑,還是人生的困境?
- 掉入井中後,此人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個經驗如何改變了此人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
- 強調自主與思考:哲學諮商師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內在智慧和力量。 他們會鼓勵此人運用自身的哲學思考能力,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哲學諮商師的角色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透過對話, 引導此人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探索。 他們可能會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 例如:「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你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等,來刺激此人思考。 - 尊重個體差異:哲學諮商師會尊重此人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人生經驗。 他們不會預設任何特定的價值觀或治療目標,而是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陪伴此人一起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點哥思維:
- 心理諮商著重於解決問題,哲學諮商著重於探索問題背後的意義。
- 心理諮商強調技術與方法,哲學諮商強調自主與思考。
- 心理諮商試圖將當事人帶回「正常」狀態,哲學諮商則陪伴當事人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
這個比喻僅僅是一個簡化的說明,實際上,心理諮商和哲學諮商的操作過程都比這複雜得多。 此外,兩種諮商方式並非相互排斥,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例如,心理諮商可以幫助當事人處理情緒困擾,而哲學諮商則可以引導當事人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觀。
2024/08/16
關上眼,打開耳 - 正念練習
關上眼,打開耳
進行這個聽覺的正念練習時,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關上眼睛,打開耳朵。讓我們試一試:
首先,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坐下,可以是你的沙發、床上,甚至是戶外的椅子,只要你感到輕鬆和安心。
然後,閉上眼睛。通過關閉視覺感官,我們可以更專注地聽。
現在,開始聆聽周圍的聲音。不要刻意去找聲音,只是讓它們自然地進入你的耳朵。也許你會聽到遠處的車輛聲、鳥兒的歌唱、風的吹拂,或者甚至是靜謐的寂靜,仔細覺察一切的聲音。
不要評價這些聲音,只是單純地觀察它們。聽著它們的音調、節奏,以及它們來自何處。
當你專注地聆聽時,你可能會開始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聲音,這些聲音平常常常被我們忽略了。也許是蟲鳴、樹葉的沙沙聲,微小的機械聲音,家居或辦公室中的設備,冰箱的低吵聲、電扇的運轉聲等或者是附近人們的微語聲。
同時,觀察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你的肌肉是否變得更加放鬆?你的呼吸是否變得更深更慢?
這個練習關閉了我們常用的視覺,在刻意覺察聽覺的狀態下,練習感受身體感官的敏感度。當我們只專注聽覺時,覺察一下身體的變化。
不要忘記,這只是一個練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隨時結束,他能幫助你練習更多覺察當下的體驗。練習結束,可以試著紀錄下來你的發現或心得。
2024/07/11
從混亂到有序:打造井井有條的寧靜空間
整理廚房是一項日常工作,但它並不一定要讓人感到壓力或焦慮。
以下是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您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放鬆和愉快的體驗:
- 將其分解為更小的步驟。 不要試圖一次整理整個廚房。相反,將其分解為更小的、更易於管理的任務。例如,您可以每天花 15 分鐘整理一個櫥櫃或抽屜。
- 從您最喜歡的空間開始。 如果您從您最喜歡的空間開始,您將更有可能繼續前進。例如,如果您喜歡烹飪,可以從整理您的工作台面或爐灶開始。
- 使用收納工具。 收納工具可以幫助您最大限度地利用您的空間並保持物品整潔。例如,您可以使用分隔器來整理您的櫥櫃和抽屜,或使用掛鉤來懸掛您的鍋具和鍋鏟。
- 定期整理。 定期整理將有助於防止您的廚房變得凌亂。例如,您可以每週花 30 分鐘快速整理您的廚房。
- 讓它變得有趣。 您可以通過播放音樂或播客來讓整理廚房變得更加有趣。您還可以與朋友或家人一起整理。
以下是一些額外的提示,可以幫助您保持廚房井井有條:
- 只保留您使用的物品。 擺脫您不使用或不需要的物品。這將為您留出更多空間來存放您使用的物品。
- 將物品存放在它們應該的地方。 當您使用完物品時,請將其歸位。這將有助於防止您的廚房變得凌亂。
- 定期清潔您的廚房。 定期清潔您的廚房將有助於防止污垢和污垢堆積。
通過遵循這些提示,您可以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放鬆和愉快的體驗。您還可以享受一個井井有條和井井有條的廚房。
以下是一些您可以用來提醒自己整理廚房的肯定句:
- “我正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和平而有條理的空間。”
- “我正在釋放壓力和焦慮。”
- “我正在照顧自己和我的家。”
您還可以創建一個整理廚房的儀式。這可以幫助您進入正確的心態並開始工作。
例如,您可以從點燃蠟燭或播放舒緩的音樂開始。
通過一點點努力和練習,您可以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您期待的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