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陽明心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陽明心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8/18

心外無物與量子力學



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傳習錄》




🔔
今天來聊個超酷的跨界思考!🤯
大家聽過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嗎?
有個經典故事,朋友問他:「深山裡的花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
王陽明回答:「你沒看花時,花跟你,都處於一種寂靜的狀態。你來看花時,花的顏色才瞬間『明白』起來,所以你知道,花不在你的心之外。」

這聽起來很玄,對吧?
但神奇的是,幾百年後,物理學的前沿——量子力學,竟然出現了驚人相似的看法!😮

在微觀的量子世界裡,粒子在被「觀測」之前,處於一種模糊的「機率疊加態」(就像薛丁格的貓,既死又活)。只有當我們去「看」它的那一刻,它的狀態才會瞬間確定下來(物理學家稱之為「波函數坍縮」)。

是不是很像?

🌸 深山裡寂靜的花 <=> 粒子的「機率狀態」
👀 你去看花 <=> 科學家的「觀測」行為
🌺 花的顏色『明白』起來 <=> 粒子狀態的「確定」

這是不是在暗示,我們並非只是世界的旁觀者,而是現實的「參與者」?

我們的「意識」或「觀測」這個動作,本身就在形塑著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當然,這不是說你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在了。😂
但這種東方古老智慧與現代頂尖科學的奇妙共鳴,真的會讓人腦洞大開!

我們所以為的「客觀世界」,或許跟我們的「心」有著遠比想像中更深的連結。

你覺得呢?你的「看」,是否也正在創造你的世界?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

2024/09/29

致良知的日常體悟

探索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的日常體悟




這學期我一直主攻在王陽明的心學研究,發現「致良知」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
它其實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早已具備一個道德指南,這就是「良知」。

這種良知是我們天生擁有的,但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被慾望和情緒蒙蔽,讓這個內心的聲音變得模糊。

致良知,就是要把這些私慾清理掉,找回那種內心的明亮與清明。 還有一點我特別有感,就是王陽明提到的「知行合一」。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知道某件事就足夠了,但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行動。如果我明白了什麼是對的,卻沒有付諸行動,那這種「知」就像是空談,反而會讓我更容易被慾望拖著走。

所以,知跟行應該是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

此外,王陽明強調「在事上磨」,這一點真的很實際。私慾無時無刻不在干擾我們,我們得在每一個具體的事情上去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如果我只在理論上理解這些道理,而不在生活中去實踐,那一切都只會變成空話。

致良知並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良知,只要時刻警惕私慾,不斷在行動中磨練自己,就能找到心中的那片光明。
通過這樣的學習與實踐,生活會變得更加真誠而清明。


#南華碩專研究 #點哥思維 #陽明心學 #哲學諮商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

2024/09/12

陽明心學與老莊思想

王陽明心學與老莊道家思想雖然在基本觀念和實踐上有顯著差異,但它們之間也有一些共通之處,尤其是在內在修養和對人心的關注上。



以下是兩者的主要差異與共通點的歸納:

主要差異

1. 對宇宙本體的理解
陽明心學:強調「心即理」,即宇宙的法則和理性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人心是道德的源頭,修身養性是達到天理的途徑。

老莊道家:強調「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道」是無形無名的超越性存在,超越人類的道德和理性範疇。人應順應「道」的自然運行,而不是依賴內心的道德判斷。

2. 修養方式
陽明心學:重視道德修養,主張「知行合一」。強調內心的道德認知必須透過具體的行為實踐,內外合一。

老莊道家:強調「無為」,主張自然、自發的行動,不強求、不刻意。行動應該與自然一致,而不是通過主觀努力達到某種結果。

3. 對待世俗與名利
陽明心學:雖然強調內心修養,但主張入世,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王陽明本人身處政治和軍事生活中,並將心學應用於治國理政。

老莊道家:更加強調出世和遠離世俗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解脫,避免被社會成就和物質追求束縛。

4. 對人生困境的態度
陽明心學:強調通過內心修養克服外在困難,將人生挑戰視為磨練道德的機會。相信人能通過意志和道德實踐改變命運。

老莊道家:提倡順其自然,面對困境不強求改變,而是隨遇而安,接受自然變化,不與外物糾纏。

主要共通點

1. 注重內心修養
兩者都強調內心的重要性,認為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在,而不是外在的事物。無論是王陽明的「致良知」還是莊子的「無為」,都強調個人應該回歸內心,追求內在的平靜和智慧。

2. 強調心靈的自由
陽明心學認為通過內心的修煉,人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內心獲得真正的自由。老莊道家則更加傾向於超越世俗追求的心靈自由,脫離對名利、權力的執著,達到「逍遙游」的狀態。

3. 反對外在形式的束縛
王陽明心學反對空談義理,主張實踐和行動,與此類似,老莊道家也反對世俗的禮教束縛,主張人應該脫離對外在規範的依賴,回歸自然的純真狀態。

4. 實踐智慧的應用
雖然方法不同,兩者都認為智慧不僅僅是思考的產物,更應該應用於生活實踐。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行動即修養的一部分;老莊道家則倡導無為而治,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解決問題。


點哥思考:

陽明心學和老莊道家思想的核心差異在於,陽明心學更強調道德實踐和積極入世的修養方式,而道家則側重順應自然、超越世俗追求,注重心靈的自由與精神超脫。
然而,它們的共通點在於都重視個人的內在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和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
兩者都致力於幫助人們獲得內心的自由與和諧,只是所用的道路和手段不同。

#陽明心學 #正念練習 #南華碩專研究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

2024/09/08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



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由兩位重要的大師——陸九淵和王陽明,一個開創、一個發揚。這一脈絡不僅展現了心學思想的起源與演變,也體現了內在修養與實踐哲學的融合。


陸九淵的開創

心學的思想最早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江西金溪人,被譽為「象山先生」。他提出了「吾心即是宇宙」的觀點,強調宇宙萬物的道理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他認為,心是認識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與朱熹主張的通過外界事物探究道理的方法有所不同。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側重於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強調了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倫理規範。


王陽明的發揚

數百年後,明代的王陽明(1472年—1529年)接過了陸九淵的思想,並進一步發展。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包括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兩個核心概念。他認為,「心即理」意指內心的理性與外界的道理是一致的,通過內心的探索,我們可以理解世間的真理。而「知行合一」則是實踐這一理論的具體方式,強調知道的道理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

「致良知」概念

王陽明的「致良知」是陽明心學中一個關鍵的理念。這一概念強調,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良知,即天賦的道德感知能力。他認為,良知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並且應該通過自我反省和修養來實踐。王陽明指出,僅僅擁有良知而不付諸實踐是不夠的,真正的「致良知」需要把內心的道德認知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點哥觀點

心學的發展由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到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展示了從內在修養到實踐的完整脈絡。
陸九淵強調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王陽明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知識與行為的統一,形成了一套實踐的哲學體系。


#南華碩專研究 #陽明心學 #正念練習 

哀莫大於心死、詛咒能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