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心靈轉化:用色彩與符號解碼人生 (心靈牌卡)
2024/12/10
關心自己 – 怡然自得
關心自己 – 怡然自得
✨長輩們的運動難題,你也有同樣的煩惱嗎?✨
不少長輩擔心運動的過程會太累、太辛苦,
也害怕自己進了健身房後不知道該怎麼做,
但又不得不面對肌少症的健康威脅。
這些問題其實都有解方!
👇👇👇 點哥的合作夥伴
冠誼老師,是高雄長庚醫學中心16年資深物理治療師,
專業協助長輩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 運動不一定要很累,只要適度就能有效!
✅ 一對一指導,安全又放心,避免運動傷害。
✅ 針對肌少症進行科學化的訓練設計,
幫助提升肌肉力量,保持身體健康與活力!
健康不等人,現在就行動!
和冠誼老師一起邁向健康、活力的每一天!💪🌟
歡迎前往了解更多或預約專屬諮詢~
【身動心流】核心運動 |【心聆神會】暖心陪談
2024/09/29
致良知的日常體悟
這學期我一直主攻在王陽明的心學研究,發現「致良知」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
它其實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早已具備一個道德指南,這就是「良知」。
這種良知是我們天生擁有的,但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被慾望和情緒蒙蔽,讓這個內心的聲音變得模糊。
致良知,就是要把這些私慾清理掉,找回那種內心的明亮與清明。 還有一點我特別有感,就是王陽明提到的「知行合一」。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知道某件事就足夠了,但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行動。如果我明白了什麼是對的,卻沒有付諸行動,那這種「知」就像是空談,反而會讓我更容易被慾望拖著走。
所以,知跟行應該是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
此外,王陽明強調「在事上磨」,這一點真的很實際。私慾無時無刻不在干擾我們,我們得在每一個具體的事情上去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如果我只在理論上理解這些道理,而不在生活中去實踐,那一切都只會變成空話。
致良知並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良知,只要時刻警惕私慾,不斷在行動中磨練自己,就能找到心中的那片光明。
通過這樣的學習與實踐,生活會變得更加真誠而清明。
2024/09/27
正念提升我的維度 讓我發現了自己 -林清文
正念提升我的維度 讓我發現了自己
一次聚會中昇鴻分享他以前與一位老伯的停車位紛爭過程,從對老伯的行為感到憤怒,然後發現來不及上課的焦慮到第三以觀察者身份看待整個事件過程,並經由「正念」訓練讓他感受到身體抽離現場,用一種和以往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泰然以對的寶貴經驗。
當下對「正念」是什麼仍是一知半解,沒有概念。
後來偶然的機會我跟昇鴻談到生活中的一些不順心和情緒反應,昇鴻邀請我至他家,在他的介紹和引導中,從放鬆全身,觀呼吸,專注身體慢慢接觸體會「正念」。
反覆練習正念呼吸,將感覺集中在自己身體,幾次與雜念的拉扯過程,在昇鴻的引導下漸漸的平息專注呼吸。
奇妙的感覺出現了~
我在某一個時間點以一個高度看見了自己的模樣,並同時對自己產生憐惜的感覺。雖然是電光火石的片刻體驗,卻讓我有前所未有的強烈感受,難道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觀自在」嗎?
藉由「正念」我提升了(維)度,並在提升的維度中看見並感受到自己的苦難。
昇鴻將電腦程式設計與正念連結,從觀呼吸,身體掃描,正念行走,正念飲食如同編寫程式指令般將正念的步驟具體化,並以正念時鐘和觀察日記加強對正念的練習和實踐,都是在提供我們提升維度的階梯,讓我們達到善待自己,慈心祝福與感謝他人的心境。
環境一直存在並影響我們,「心隨境轉」使我們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思維而迷失自我,而「心能轉境”是藉由「正念」讓我們找到原本平靜和平的初心,重新面對變化萬千的外界。
「正念就像寫程式」這本書提供讀者以正念為生活方式,找到初相見時的好奇與驚豔,重新發現自己。
林清文 2024/08/20
房地產達人
2024/09/23
以「掉入井中之人」為例,說明心理諮商與哲學諮商的差異
問題:想像一個人掉進井裡,需要幫助才能脫困。
心理諮商和哲學諮商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情況:
1. 心理諮商:
- 評估與診斷: 心理諮商師首先會評估此人的狀況,如同醫生診斷病情般,試圖找出他為何掉入井中的原因。 他們可能會使用心理學評估工具,例如問卷或量表,來了解此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經歷和環境因素,並試圖找出導致他「掉入井中」的特定原因,例如壓力、創傷、人際關係問題或心理疾病等。
- 提供解決方案: 根據評估結果,心理諮商師會擬定治療計劃,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療法或精神科藥物治療等。 他們可能會教導此人如何應對壓力、改變負面想法、學習溝通技巧或服用藥物來改善情緒。
心理諮商師的目標是幫助此人「爬出井」,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 強調技術與方法:心理諮商重視以科學方法來研究和治療心理問題,因此諮商師會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選擇他們認為最有效的技術和方法來幫助此人。 他們可能會參考心理學研究成果、治療指南或個案分析,來支持他們的治療方案。
2. 哲學諮商:
- 探索與反思:哲學諮商師不會急於將此人「拉出井」,而是會陪伴他一起探索「掉入井中」的意義。 他們會引導此人反思:這個「井」象徵著什麼?是失敗、失落、困惑,還是人生的困境?
- 掉入井中後,此人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個經驗如何改變了此人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
- 強調自主與思考:哲學諮商師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內在智慧和力量。 他們會鼓勵此人運用自身的哲學思考能力,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哲學諮商師的角色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透過對話, 引導此人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探索。 他們可能會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 例如:「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你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等,來刺激此人思考。 - 尊重個體差異:哲學諮商師會尊重此人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人生經驗。 他們不會預設任何特定的價值觀或治療目標,而是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陪伴此人一起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點哥思維:
- 心理諮商著重於解決問題,哲學諮商著重於探索問題背後的意義。
- 心理諮商強調技術與方法,哲學諮商強調自主與思考。
- 心理諮商試圖將當事人帶回「正常」狀態,哲學諮商則陪伴當事人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
這個比喻僅僅是一個簡化的說明,實際上,心理諮商和哲學諮商的操作過程都比這複雜得多。 此外,兩種諮商方式並非相互排斥,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例如,心理諮商可以幫助當事人處理情緒困擾,而哲學諮商則可以引導當事人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觀。
在風雨中找尋平靜:正念的智慧與仁慈 -陸洙妘
在風雨中找尋平靜:正念的智慧與仁慈
很榮幸受到昇鴻老師的邀請為「正念就像寫程式-電腦老師的人生設計手冊」一書寫推薦序,我是一個中學輔導老師,20多年來在教育現場,陪學生孩子們及家長度過中學階段的生活疑難是我的工作。
「正念」是最近很熱門的名詞,在很多場域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很開心見到昇鴻老師這本書的問世,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及與老師親身的體會對讀者深入淺出的介紹正念,甚至提供我們實際操作改變生活的方法,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正念世界的操作指南。
很開心你也跟我一樣,翻開了這本書,讓我們一起重新改寫我們的生命設計,重新體會正念人生帶來的美好。
迫不及待摘錄我最喜歡的部分跟大家分享
昇鴻老師在書中提到:
「正如天氣和季節總是會變化一樣,我們的心境也會經歷各種起伏。有時候,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的環境和事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能為力。相反的,學會接受無法掌控的事物,正是正念的核心。」
「生活中的風浪和挑戰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無法掌控所有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選擇順應自然的節奏,接受自己和當下的狀況,就像在風浪中等待它平息一樣。」
「有時候,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我們用力去改變,反而順流而行,等待事情回歸平靜,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仁慈,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允許自己有時候感到無能為力,也是一種成長和自我接納的過程。
正念教會我,無論在多麼風雨飄搖的時刻,內心的平靜才是最珍貴的。」
在閱讀完畢本書之後,這些語句提醒著總是追求完美的我,順應還有接納,並且對自己仁慈,我突然發現,因著對自己的慈愛,對環境中的他人也長出了更多的體諒與涵容,祝福也在閱讀的你
享受正念!
享受生命!
陸洙妘 2024/08/12
中學輔導老師、教育工作者
2024/09/18
「正念」- 幽暗生命隧道裡的一道亮光 -陳三峰
「正念」- 幽暗生命隧道裡的一道亮光
在家附近,一隻如同警衛守護一條巷子的流浪狗,被街坊鄰居稱為「顧巷狗」。或許年紀大了,或病了,有一天,看起來病懨懨的牠,已數天沒胃口進食,身旁堆放不少鄰居給牠的食物。
一位太太的女兒見狀,心生憐憫,叫來獸醫。
獸醫初步診察後說,「這狗病得嚴重,難救了。」
不得不請回獸醫,也只能默默為狗狗祈禱。當時夜已深。
隔天一早,狗狗已死了。
發現狗狗屍體的另一位太太似乎一肚子火,急速把屍體拖到那位女兒的家門口。還跑來跟我媽媽抱怨,「一早就看到狗死在家門口,真是倒大楣,都是昨晚X太太和她女兒沒把狗帶走……」
媽答「是啊…」心想,當時狗狗也還沒死,且因當時天暗,才將狗帶到她家門前的路燈下,獸醫才看得比較清楚。
沒多久,那位好心救狗的太太起床開門,驚見門前死狗,不但沒有任何不悅,還跟我媽媽說,「這狗很有靈性哦!懂得感恩呢!知道我們想救牠,快死了,都還拖著老命到我家門口,……」
媽媽聽了,暗自偷笑之餘,也只說「是啊!」心想:她能這樣想也好。
一樣家門口看見死狗,為何兩位太太的反應截然不同?
差別就在「怎麼想」。而「怎麼想」才最有易於自己的學問就是「正念」
當我正用心讀著好友昇鴻的大作《正念就像寫程式》,正巧媽媽跟我說了上述故事。已逾九十高齡的媽媽真是個「正念媽媽」,沒上過學的媽媽,壓根不知什麼是「正念」,可她平常待人接物的言行表現,儼然是個「正念大師」。
「正念」知易行難!
正如「第四道」大師葛吉夫一生倡導自我覺察;可人在生活中,卻最容易「忘了覺察」。
「忘了覺察」就無法活在「正念」中;人一偏離「正念」,自然苦惱不斷。倘若能不忘失「正念」而活,再大再多的煩惱也無法常駐心中。畢竟,「心念」對了,能量就對了:能量對了,一切人事物自然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心想事成的關鍵就只在能否將「正念」運用在生活中!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正念」運用自如,昇鴻此書於焉誕生!
在閱讀昇鴻著作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躍然紙上的,不光是其對正念深入淺出的詮釋,更有著他自身經歷的真摯獨白。本是苦痛的遭遇、障礙的關卡,皆因修習正念,困苦因而化為恩典,障礙反成為學習、成長的動力。「正念」儼然已成為翻轉昇鴻命運的最大關鍵力量。
既然昇鴻能從「正念」中獲得蛻變成長的力量,深信只要您願意跟著此書一步步走,在生活中落實書中的理念和練習,不管您現在處境如何,面臨再大困難,也會如同在深邃幽暗的隧道中突然看見一道光亮,充滿希望與驚喜。
陳三峰 2024/08/12
作家、身心靈工作者、清涼音文化事業特約編輯
2024/09/13
從0與1到身心平衡 -蔡東榮
從0與1到身心平衡
所以,讓身體進入正念的狀態,就好像身體進入重新的設定般。
如果您對於自己的週遭不知如何整理,常常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
我想~昇鴻老師的這本書裡的許多觀念值得您思考。
蔡東榮(東哥)2024/08/07
舞動筋靈身心企業社創始人
2024/09/12
陽明心學與老莊思想
2024/09/08
身心放鬆的科學正念
從電腦程式到正念實踐 -黃如春
從電腦程式到正念實踐
我認識昇鴻是在2017年南華大學的催眠課程上,那時候我們除了催眠還是正念的同學。
我知道他是一位電腦老師、兩孩子的父親,我感覺他很努力的生活,也很認真的學習。我記得有一回他分享了一堂課的正念,同樣用了電腦程式的概念。只是很不巧的,我對於電腦程式一竅不通,只能留意在他對於正念的學習和認識上的分享。
事隔幾年,昇鴻出版他的正念書籍,不變初衷的,依然選擇電腦程式與正念,而我也仍然對電腦程式陌生依舊,但是昇鴻這一次用了將近200頁的書寫,闡述他對於正念修習與實踐的方法,並且分享他在正念中獲得的好處:他身為人子、老師、父親、同事、工程師,都在正念的實踐中逐步優化。
昇鴻用了媽媽炒菜的過程,以及冷氣師傅在高空安裝冷氣的安全技巧做例子,用來解說正念實踐的細部拆解,這一種類比的方式,讓初次接觸正念的朋友,可以有另一種視角來懂得什麼是正念及如何實作。 除了正念的基本概念說明,以及正念的定義,加上用運算思維與正念引導的結合,細細拆解、詳細說明。
同時昇鴻分享到自己獨特的童年經驗帶來的困擾,在多年後透過正念的練習,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情緒,學會正念的溝通,利用專注當下,使自己不再陷入過往的情緒,讓自己成為好兒子、好父親、以及對工作熱忱,對學生有耐心的好老師、好同事。
在另外一個停車的例子當中,昇鴻利用觀察者的角度,讓整個停車糾紛停止下來,因而在上課的時候,沒有受到情緒的影響,這類正念實質的好處,我也是親身經歷過。
在過去的爭執的經驗中,突然有另一個視角在觀察這一切,情緒便在幾個呼吸當中,逐漸減低和穩定下來,願意讓事情順利進行,而不是讓衝動來主導。如果你也經常做正念練習,我確定你也會有這樣的發現。
昇鴻也在正念的運用工具上面,提到正念覺察日記,更是一項利器。書寫正念覺察日記,初時讓我們必須確實的做覺察練習,並且留下紀錄。透過記錄與數據,在正念態度養成為體質之前,都可以看到自己每一次在事件當中的變化和起落,這變化雖然不是一蹴可及,但一定是一幅朝正向發展的趨勢圖,甚至在書寫當中都可以成為一個正念練習的當下。
我要對昇鴻再次說抱歉,我可以明白他實踐正念練習的技巧,以及帶來的益處,因為這些都是我所樂意實踐的正念態度,但同時我又從中得到自己未曾注意的學習,例如:正念行走與跳脫框架。關於電腦程式的部分,我不敢隨意回應,畢竟我沒有任何基礎。
但是我相信我們具足正念的態度,就可以接納和我不同的部分,我相信若是電腦程式理解的人,也許更能明白其中契合與奧妙的地方,我也相信越來越多年輕人是懂得電腦程式的,那麼這本書就可以帶給更多的人獲益。
黃如春(記憶之河) 2024/08/05
德派心智教練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
2024/09/07
陽明心學-身心療育的正念之道
2024/09/03
知行合一的正念之道:從王陽明心學學習內在智慧與實踐
知行合一的正念之道:從王陽明心學學習內在智慧與實踐
王陽明的生平簡介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屬於天蠍座,在MBTI性格類型中,可能傾向於INTJ(內向、直覺、思考、判斷)。INTJ類型的人通常是獨立思考者,擅長戰略規劃,具有強烈的目標導向和遠見卓識,這與王陽明在思想、軍事和政治領域的表現高度契合。天蠍座的特質與INTJ相輔相成,天蠍座的人通常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極高的情感深度,這讓王陽明能夠在理性和情感之間取得平衡。他不僅精通儒、釋、道三教,還在軍事上有卓越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後被封為新建伯。天蠍座和INTJ的特質都體現了他堅定的意志、強烈的內在動力以及不懈的追求真理與正義。
作為「陽明心學」的奠基者,王陽明提出了「心即是理」與「知行合一」的學說,這與INTJ的思維方式非常一致。INTJ往往注重內在邏輯和原則,善於從宏觀角度思考問題,並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可行性。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還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思想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也符合INTJ類型的人通常能夠對他人產生深遠影響,透過長期的計劃與執行,推動整個社會和文化的進步。
心學與正念的連結
1. 內在的覺察與「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即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天生的道德感知能力,這與正念中的自我覺察非常相似。正念強調觀察內在的情緒與想法,而不做評判,並且在覺察中體會到內心的真實狀態。透過這種覺察,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並找到內在的道德智慧,這正是「致良知」的實現。2. 知行合一與正念實踐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真正的道德知識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同樣,正念也強調覺知不僅停留在冥想或靜坐時,更要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個行動。將正念的覺察帶入日常生活,例如飲食、行走、與人互動中,都是知行合一的具體表現。點哥思考
王陽明的心學強調內在修養與道德實踐,而正念則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方法來培養這種內在的覺察與練習。兩者的結合能幫助我們在理論上了解道德與智慧,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願正念與你同在 -呂凱文
願正念與你同在
記得社會學裡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稱為「六度分隔理論」,指世界上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只需要少數的(大約六位)中間人,就能夠相互建立起聯結。
我回想一下,與昇鴻的認識,應該沒有中間人。不過這樣說,有些奇怪,沒有中間人怎麼認識呢?既然認識,怎麼說沒有中間人。
再想了想,正確說來,讓我與昇鴻認識的那個中間人不是人。那個不是人的中間人,還真不是人,而是昇鴻這本書的主題「正念」,我們因著正念而認識。
2012年我擔任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期間,因應培訓認證正念教學師資的需要而創辦台灣正念學學會,隨著實體與網路正念課程的推廣,就這麼奇妙地,彼此透過正念建立起連結。
正念是自我覺知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引導人們,在生活中以平衡、柔軟、開放、接納的心法,探索身心種種經驗,獲得平安喜悅的幸福。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智慧僅保存在艱澀難懂的古代佛教經文,現代人想讀懂與充分活用,多少有些難度。在我讀來,昇鴻這本書剛好彌補這個古代與現代的鴻溝。
我認為這本書有三個特色。首先,昇鴻透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將艱澀難懂的道理,以輕鬆自在的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見可談的案例,人人讀人人懂。
其次,這本書提供許多實作的正念練習,從觀呼吸、正念飲食、正念行走、慈心祝福感恩等,只要循序漸進跟著練習,人人可靈活運用。
再者,就是昇鴻是教導兒童寫程式設計的教師經驗。這些教學經驗讓這本書的許多重要課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配合當代科學知識,以步驟流程圖解分析的方式,將相關細節具體地打開來。
閱讀這樣一本好書,讓我想起《星際大戰》電影有一句經典台詞,「願原力與你同在」。我想把這台詞改寫,送給因著正念而建立連結的彼此,包括見過面或未曾謀面的讀者。
呂凱文 2024/08/05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台灣正念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2024/08/29
在程式中找回平靜:一本書改變你對正念的想像 -莊豐隆
在程式中找回平靜:一本書改變你對正念的想像
正念加上程式這兩個詞,說實在的,聽起來真的有點生硬!對於不熟悉這個領域的人來說,就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不是跟宗教有關?
正念是不是一定要打坐靜心才行?
正念會不會需要花錢花時間去上團體課?
正唸到底能對我有什麼幫助?
程式又是什麼?
我對程式完全沒有興趣!
程式一聽就很死板,毫無溫度!
程式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什麼關係?
程式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我想,看到「正念」加「程式」這樣的組合,很多讀者的興趣應該馬上就冷掉一半了!
但昇鴻老師可不一樣。他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能把那些看起來很生硬的理論和概念,融化成溫暖又有感覺的內容。沒有一點僵化,反而充滿了人情味!
在昇鴻老師的妙筆下,把「正念」和「程式」這兩個看似難懂的東西,用最白話、最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一個作者,同時也是這本書的讀者,我真的很佩服昇鴻老師的用心。
讀完這本《正念就像寫程式》,就像是走過一條森林小徑,有幽暗的芳香,也有彩虹和陽光。只要跟著昇鴻老師的指引走,就能看見自己的內心。原來,和自己其實這麼接近,距離不過是一呼一吸之間、一個念頭而已。
原來,我們自己一直都在,可是我們卻一直在向外尋求。真正的解答,真正的良藥,其實都在我們自己心裡。不需要花錢花時間,只需要靜下心來,看看這本書,做做書裡的練習,所有的根源和答案都會自然浮現在你心中。這種體驗很個人,只有自己親自做了,才會懂,也會明白昇鴻老師的用心。
昇鴻老師真的是一位很佛心的老師,非常低調。我很高興他出了這本書,把他多年的教學和諮詢精華都整理在裡面,讓更多的讀者能夠一起分享。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安康。
莊豐隆 2024/08/26
善能量種子身心靈平衡教室 負責人
〔諸葛先生教你的不只是神算〕作者
正念是所有助人工作的基礎 -唐道德
正念是所有助人工作的基礎
我喜歡昇鴻把程式設計的概念加進正念的嘗試,這使得他所說的正念是有著當下做為基礎,又帶著往未來邁進的力量。
他所指出的程式設計四個元素:模式識別、抽象化、拆解、演算法設計,對比我們在NLP解構一個人內在行為程式時所用的概念非常的類似。我們也需要把一個人的行為拆解、建模、驗證、修改到模型足以預測對方的行為。
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教練遇到最大的考驗就在他是不是能夠在不帶入任何個人的期待與預設的情況下,協助探索者呈現當下。
因為當一個人進入自己過去內在行為與思維的反思時,正是結構思維最脆弱的時刻;在催眠上,我們稱此為「意識變動狀態」。因為,任何不能幫助對方回到當下的此時此刻的導引,都會變成催眠的植入,而不是內在狀態的導出。
這樣說來,一個好的NLP跟催眠教練就必須是一位不談修行的修行者。我們不念經,不打禪七,但求心中清明。不投射過去對探索者的認識,不對探索中的結果有任何的預期,只好奇探索者的當下,外在真實環境所引發的他內在的視、聽、觸、味、嗅的五感經驗,並忠實的紀錄下來。
這個斷離過去與未來,只存有當下此時此刻的專注,應該就是我所理解的正念在助人工作上的運用。
但是,我說的實在是太複雜了,不如由昇鴻用這本深入淺出的正念學習書,帶領你跟你的小孩,藉由生活中淺顯的例子了解什麼是正念,又可以在日常中輕易的進行的正念自我練習。
正念不只是一門學科,它也應該深入我們的人生各個面向,誠摯的向各位推薦這本〔正念就像寫程式〕,讓正念進入你的生活。
2024/08/24
多元成長的軌跡:專業與心靈的交會點 -葉金源
多元成長的軌跡:專業與心靈的交會點
2024/08/23
正念就像寫程式 新書發表
2024/08/17
放下過去,回來當下
2024/08/16
關上眼,打開耳 - 正念練習
關上眼,打開耳
進行這個聽覺的正念練習時,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關上眼睛,打開耳朵。讓我們試一試:
首先,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坐下,可以是你的沙發、床上,甚至是戶外的椅子,只要你感到輕鬆和安心。
然後,閉上眼睛。通過關閉視覺感官,我們可以更專注地聽。
現在,開始聆聽周圍的聲音。不要刻意去找聲音,只是讓它們自然地進入你的耳朵。也許你會聽到遠處的車輛聲、鳥兒的歌唱、風的吹拂,或者甚至是靜謐的寂靜,仔細覺察一切的聲音。
不要評價這些聲音,只是單純地觀察它們。聽著它們的音調、節奏,以及它們來自何處。
當你專注地聆聽時,你可能會開始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聲音,這些聲音平常常常被我們忽略了。也許是蟲鳴、樹葉的沙沙聲,微小的機械聲音,家居或辦公室中的設備,冰箱的低吵聲、電扇的運轉聲等或者是附近人們的微語聲。
同時,觀察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你的肌肉是否變得更加放鬆?你的呼吸是否變得更深更慢?
這個練習關閉了我們常用的視覺,在刻意覺察聽覺的狀態下,練習感受身體感官的敏感度。當我們只專注聽覺時,覺察一下身體的變化。
不要忘記,這只是一個練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隨時結束,他能幫助你練習更多覺察當下的體驗。練習結束,可以試著紀錄下來你的發現或心得。
2024/08/04
大腦的地圖- Connectome
我們的大腦中大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之間形成無數的連結,就像一張極其複雜的地圖。科學家稱這張地圖為「Connectome」,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地圖。
Connectome 是什麼?
當科學家談論「Connectome」時,其實是指我們大腦裡所有神經元和它們之間的連結。它就像一張複雜的網路,這些連結決定了我們怎麼記憶事情、怎麼思考,甚至我們的性格是怎樣形成。
「Connectome」是一個很酷的概念,科學家用它來解釋我們大腦裡的神經細胞如何互相連接。把它想像成一張現代版的立體大腦地圖,幫助我們能更理解大腦的運作。
想像一下大腦裡有數不清的電線,這些電線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交流網路。每一根電線都是一個個神經元連結,這些神經元透過「突觸」互相交流訊息。將這些連結和電線網路所組成的整體,就是所謂的「Connectome」。
過去,人們認為大腦的結構道了某個年紀後就是固定不變的,但 「Connectome」告訴我們,大腦其實一直在變化和學習,就像一座不斷在建設中的城市。
「Connectome」非常複雜,而且每個人的都不一樣,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以這些連結也會隨時跟著改變。
維基百科註解:Connectome 是大腦中神經連接的綜合圖,可以被認為是其「接線圖」。
神經科學家TED演講解釋「Connectome」:https://youtu.be/HA7GwKXfJB0
摘自:正念就像寫程式
2024/07/11
從混亂到有序:打造井井有條的寧靜空間
整理廚房是一項日常工作,但它並不一定要讓人感到壓力或焦慮。
以下是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您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放鬆和愉快的體驗:
- 將其分解為更小的步驟。 不要試圖一次整理整個廚房。相反,將其分解為更小的、更易於管理的任務。例如,您可以每天花 15 分鐘整理一個櫥櫃或抽屜。
- 從您最喜歡的空間開始。 如果您從您最喜歡的空間開始,您將更有可能繼續前進。例如,如果您喜歡烹飪,可以從整理您的工作台面或爐灶開始。
- 使用收納工具。 收納工具可以幫助您最大限度地利用您的空間並保持物品整潔。例如,您可以使用分隔器來整理您的櫥櫃和抽屜,或使用掛鉤來懸掛您的鍋具和鍋鏟。
- 定期整理。 定期整理將有助於防止您的廚房變得凌亂。例如,您可以每週花 30 分鐘快速整理您的廚房。
- 讓它變得有趣。 您可以通過播放音樂或播客來讓整理廚房變得更加有趣。您還可以與朋友或家人一起整理。
以下是一些額外的提示,可以幫助您保持廚房井井有條:
- 只保留您使用的物品。 擺脫您不使用或不需要的物品。這將為您留出更多空間來存放您使用的物品。
- 將物品存放在它們應該的地方。 當您使用完物品時,請將其歸位。這將有助於防止您的廚房變得凌亂。
- 定期清潔您的廚房。 定期清潔您的廚房將有助於防止污垢和污垢堆積。
通過遵循這些提示,您可以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放鬆和愉快的體驗。您還可以享受一個井井有條和井井有條的廚房。
以下是一些您可以用來提醒自己整理廚房的肯定句:
- “我正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和平而有條理的空間。”
- “我正在釋放壓力和焦慮。”
- “我正在照顧自己和我的家。”
您還可以創建一個整理廚房的儀式。這可以幫助您進入正確的心態並開始工作。
例如,您可以從點燃蠟燭或播放舒緩的音樂開始。
通過一點點努力和練習,您可以將整理廚房變成一種您期待的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