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轉化:用色彩與符號解碼人生 (心靈牌卡)📅 開課時間:1/7-1/21 (三週)🎯 課程目標:探索色彩、符號與心靈的深層連結,運用結合易經、色彩能量、正念催眠、符號學和程式設計的心靈指引牌卡,進行自我探索與轉化。💡......
Home
Archives for 2024
2024/12/12
2024/12/10
2024/09/29
2024/09/27
2024/09/23
2024/09/18
2024/09/13
2024/09/12
2024/09/08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
心學的脈絡:從陸九淵到王陽明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由兩位重要的大師——陸九淵和王陽明,一個開創、一個發揚。這一脈絡不僅展現了心學思想的起源與演變,也體現了內在修養與實踐哲學的融合。陸九淵的開創心學的思想最早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江西金溪人,被譽為「象山先生」。他提出了「吾心即是宇宙」的觀點,強調宇宙萬物的道理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他認為,心是認識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與朱熹主張的通過外界事物探究道理的方法有所不同。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側重於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強調了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倫理規範。王陽明的發揚數百年後,明代的王陽明(1472年—1529年)接過了陸九淵的思想,並進一步發展。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包括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兩個核心概念。他認為,「心即理」意指內心的理性與外界的道理是一致的,通過內心的探索,我們可以理解世間的真理。而「知行合一」則是實踐這一理論的具體方式,強調知道的道理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致良知」概念王陽明的「致良知」是陽明心學中一個關鍵的理念。這一概念強調,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良知,即天賦的道德感知能力。他認為,良知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並且應該通過自我反省和修養來實踐。王陽明指出,僅僅擁有良知而不付諸實踐是不夠的,真正的「致良知」需要把內心的道德認知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點哥觀點心學的發展由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到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展示了從內在修養到實踐的完整脈絡。陸九淵強調內心的修養和自我反省,王陽明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知識與行為的統一,形成了一套實踐的哲學體系。#南華碩專研究......
2024/09/07
2024/09/03
2024/08/29
在程式中找回平靜:一本書改變你對正念的想像 -莊豐隆
在程式中找回平靜:一本書改變你對正念的想像莊豐隆 正念加上程式這兩個詞,說實在的,聽起來真的有點生硬!對於不熟悉這個領域的人來說,就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什麼是正念?正念是不是跟宗教有關?正念是不是一定要打坐靜心才行?正念會不會需要花錢花時間去上團體課?正唸到底能對我有什麼幫助?程式又是什麼?我對程式完全沒有興趣!程式一聽就很死板,毫無溫度!程式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什麼關係?程式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
2024/08/24
2024/08/23
2024/08/17
放下過去,回來當下
在正念的練習中,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概念至關重要。過去無法改變,所以不應該沉溺於負面經驗或懊悔中,而是應該接受它們,專注於當下可以做的事情。這就像程式設計中的執行時間序,若順序混亂會導致錯誤和低效率。接受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以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思維和情緒,客觀觀察內在世界,理解情緒來源,避免被其左右。這種態度減少了自我責備與焦慮,讓我更加寬容、同理他人。在正念練習中,我學會對自己保持友善,並將這種態度轉化為對他人的包容。針對過去上台前的焦慮,我學會了深呼吸來平靜自己。如果仍感不安,我會坦誠與學生分享我的感受,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這樣的接受和表達,幫助我逐漸克服焦慮,更自在地融入教學中。總結來說,我不再反覆思考無法改變的過去,而是專注當下的行動,通過深呼吸和真誠溝通來應對壓力,從而以更穩定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摘自......
2024/08/16
2024/08/04
大腦的地圖- Connectome

大腦的地圖- Connectome我們的大腦中大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之間形成無數的連結,就像一張極其複雜的地圖。科學家稱這張地圖為「Connectome」,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地圖。Connectom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