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點哥生活有點靈:資訊過載之下,如何安頓我們的身心?



大家好,我是點哥。

歡迎收聽「點哥生活有點靈」




相信這段時間,大家只要一打開手機或電視,映入眼簾的,不是大罷免案正反雙方的激烈言論,就是颱風、豪雨過後,家園殘破、土石流的怵目驚心畫面。


您是否也曾感到,即使人不在現場,心卻跟著新聞起伏,感到焦慮、憤怒、無力,甚至在夜深人靜時,腦中還不斷盤旋這些畫面,導致心煩意亂、難以入眠?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在重大社會事件中,如何應對「資訊過載」與「情緒耗損」。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無形的壓力,正嚴重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如何在這片資訊的洪流中,找到安頓身心的定海神針。


首先,讓我們來聊聊關於「重大新聞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研究。


關心時事是公民的責任,但過度暴露在充滿衝突和災難的資訊中,會對我們產生真實的生理與心理影響。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負面或高強度的新聞資訊下,可能導致:

*1.替代性創傷: 即使我們沒有親身經歷災難,但透過影像和報導,我們的大腦和情緒也會產生類似創傷的反應,感到恐懼、悲傷和無力。


2.慢性壓力與焦慮: 政治上的對立言論會激發我們的「戰或逃」反應,讓我們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升高,進而引發焦慮、失眠,甚至影響免疫系統。


3. 情緒耗竭與同情疲勞: 對於災情的大量報導,一開始我們會感到同情,但長期下來,無力感會讓我們的情感能量耗盡,變得麻木或煩躁,這就是所謂的「同情疲勞」。


4. 認知功能下降: 大腦長期被這些高強度的資訊佔據,會導致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出現「腦霧」現象,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這些研究都清楚地提醒我們,在關心社會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學會保護自己的心靈,避免被資訊的洪流所淹沒。


這種「情志致病」、「形神合一」的養生觀念,與中華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所強調的「心主神明」、「七情內傷」思想有著高度的契合。


《黃帝內經》雖然沒有「新聞疲勞」這個現代詞彙,但它對情緒如何影響臟腑健康的論述,卻是極其深遠且精闢。


《黃帝內經》認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強調心是主宰精神活動的君主。當我們不斷接收外界的負面資訊時,正是在擾亂我們這位「君主」的安寧:


看到罷免案的對立與攻訐,我們可能感到憤怒,而「怒傷肝」,導致肝氣鬱結,出現胸悶、易怒。


看到災民的苦難,我們可能感到悲傷,而「悲傷肺」,導致肺氣耗損,出現疲倦、氣短。


對政治前景或災後重建的憂慮,則「思傷脾」,影響消化功能,導致食慾不振、腹脹。


對天災的恐懼,則「恐傷腎」,可能導致精力衰退、腰膝酸軟。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句話是《內經》養生智慧的核心。它強調,若能讓心神安定,不為外界過度紛擾,則身體的氣機便能順暢運行,疾病難以產生。反之,若心神隨外境起舞,過度耗散,便會導致氣血紊亂,百病叢生。


因此,《內經》提倡的養生之道,正是透過調暢情志,保持心神寧靜,來避免精神的過度耗損,從而維護身心的根本平衡。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古今智慧結合,透過正念來應對這些時事帶來的衝擊,並促進整體健康呢?正念,是帶著覺知、不帶批判地活在當下。它能幫助我們在關心時事的同時,也關照好自己的內心。


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簡單的**「正念安頓練習」**:

1.設定「新聞鬧鐘」,而非無限刷新: 承認自己需要了解資訊,但為此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和長度,例如早晚各15分鐘。時間一到,就正念地關掉新聞,讓心靈下班。


2.正念覺察情緒的感染: 在看新聞時,正念地問自己:「我現在感受到的,是我的情緒,還是我從螢幕上『感染』來的情緒?」這個覺察能幫助您建立一道心理界線。


3.練習「慈心觀」與祝福: 與其沉浸在無力感中,不如練習「慈心觀」。正念地對那些受災的民眾、甚至對立場不同的政治人物,在心中送上祝福:「願你平安,願你離苦得樂。」這能將無力的焦慮,轉化為有力量的慈悲。


4.回歸身體,進行「接地」: 看完令人心煩的資訊後,立刻做一些能讓您感覺到身體存在的事情。例如,去洗把臉感受水的清涼、赤腳踩在土地或草地上、聽一首讓您平靜的音樂、或做幾個深呼吸。這能幫助您將紛亂的思緒帶回安穩的身體。


5.專注於「可控之事」: 在感到無力時,正念地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生活中「可以掌控」的小事。例如,整理房間、為家人做一頓飯、完成一件工作。這能帶給您踏實的成就感,平衡外界的失控感。


透過正念,我們學會了如何在關懷世界與關照自我之間,找到一個神聖的平衡。我們依然可以是個關心社會的公民,但不再是那個被資訊耗盡能量的受害者。


親愛的朋友們,面對罷免的喧囂與天災的無情,感到不安是正常的。但請記得,在關心世界的同時,別忘了關上心門,給自己片刻的寧靜。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揭示了資訊過載的危害;《黃帝內經》的智慧則指導我們從「調和情志,安定心神」的角度來養生;而正念的練習,則賦予我們在這紛擾中安頓身心的能力。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智慧地接收資訊,溫柔地對待自己,您將會發現,最深層的平靜與力量,其實就藏在您每一次選擇關機、回歸內在的當下。


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點哥。期待下次再見!

祝您身心健康,自在喜悅!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


2025/07/25

SEL社會情緒學習是賦能的解方,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

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是賦能的解方,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




在一個充滿變動與壓力的時代,從學業競爭、人際關係到數位世界的衝擊,我們的下一代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心理負荷。

為此,「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被推上教育改革的浪潮之巔,被視為培養孩子幸福感與韌性的關鍵。然而,當我們急於用「情緒教育」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時,是否不自覺地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


SEL是什麼?建構內在的穩定力量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SEL的完整面貌。它並非單純的「情緒管理」或「EQ訓練」,而是一套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旨在幫助個人發展健全人格所需的核心素養。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CASEL 5 框架,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藍圖,包含五大核心能力:

  1.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準確地感知自身的情緒、價值觀與優勢,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

  2. 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 有效地調節情緒、控制衝動,並設定、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3. 社會覺察 (Social-awareness): 以同理心理解他人觀點,感受並關懷不同背景的群體。

  4. 人際技巧 (Relationship Skills): 學習清晰溝通、積極合作、和平解決衝突,以建立並維持健康的關係。

  5. 負責任的決策 (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在考量倫理、安全與後果後,做出具建設性與關懷的選擇。

這五項能力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一個能夠自我理解、和諧共處、並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個體。理想的SEL教育,是將這些素養融入校園文化、學科教學與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是否只在為壓力鍋洩壓,卻忘了關火?

SEL的理念無疑是前瞻且必要的,但在當前的實踐中,情緒教育確實面臨著被簡化為「應急措施」的風險,從而產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

1. 治標不治本:只教孩子應對壓力,卻不減輕壓力源

當代學生面臨的心理困境,往往源於一個系統性的「壓力鍋」——課業壓力、升學主義、家庭期望、同儕比較、社群媒體焦慮……這些是持續加熱的爐火。而許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教育,就像是在教孩子如何巧妙地、安全地為這個壓力鍋「洩壓」。我們教他們正念呼吸、靜心冥想、情緒日記,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技巧,能幫助他們在壓力爆表時暫時獲得喘息。

然而,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教孩子如何「應對」壓力,卻從未質疑或試圖調整那個不斷升溫的「爐火」,這就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我們等於是將適應不良環境的責任,完全轉嫁到孩子個人身上。

我們沒有去改革那個讓孩子喘不過氣的教育體制,反而要求他們練就一身在高壓下維持平靜的本領。這不僅不公平,也讓情緒教育淪為維持現狀、安撫個體的工具。

2. 技巧化與表面化:提供「情緒急救包」,而非建立「內在免疫力」

為了追求快速、可見的成效,情緒教育很容易被簡化為一套「SOP流程」。課堂上,學生可能學會了辨識情緒的詞彙卡、處理憤怒的標準步驟。這就像是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情緒急救包」,裡面有OK繃和消毒藥水,能在受傷時進行簡單處理。

這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真正的SEL素養,更像是建立強大的「內在免疫系統」。這需要長時間的內省、深度的師生對話、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敢於暴露脆弱、探索自我、並從錯誤中學習。如果情緒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技巧訓練,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是如何「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而非真正與自己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解。他們學會了壓抑、學會了偽裝,卻失去了真實感受的能力。

3. 異化為新的「績效」與「負擔」

當SEL被納入政策與評鑑,它也可能諷刺地成為新的壓力來源。學校為了達標,可能舉辦了幾場講座、完成了幾份學習單;教師在繁重的行政與教學工作外,又多了一項難以量化的「情緒輔導」任務。

對學生而言,「情緒穩定」、「正向思考」可能變成一種必須達成的「標準答案」。他們害怕展現負面情緒,擔心被貼上「抗壓性差」或「EQ低」的標籤。本應是支持與接納的SEL,反而可能創造出一個「情緒正確」的氛圍,扼殺了真實的情感表達。

回歸初衷,讓SEL成為真正的賦能工程

批評情緒教育治標不治本,並非否定其價值,而是呼籲一場更深刻的實踐。要讓SEL真正成為賦予下一代力量的禮物,我們必須雙管齊下:

  • 向內,深化教育: 我們需要超越技巧,創造一個允許真實、接納脆弱的環境,讓SEL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旅程,而不只是一門課程。

  • 向外,改造環境: 我們必須勇敢地檢視並挑戰那些製造痛苦的壓力源。真正的關懷,是致力於打造一個更人性化、更少焦慮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歸根究柢,我們不能只教孩子如何在風暴中站穩,我們更要努力讓風暴本身平息下來。

唯有如此,SEL才能從短效的止痛劑,蛻變為滋養心靈、賦能一生的維生素。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

2025/07/22

點哥生活有點靈:練習「不完美」的健康藝術





大家好,我是點哥,歡迎收聽「點哥生活有點靈」節目。
今天我們要再次探索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透過最新的科學發現、古老的《黃帝內經》智慧,以及正念練習,為我們的身心靈注入更深層次的健康力量,特別是關於一個顛覆我們傳統認知,卻能帶來巨大自由的健康觀念——「練習不完美」的健康藝術。

親愛的朋友們,在這個追求完美的時代,我們被各種健康資訊轟炸,總覺得要吃得最健康、運動最完美、睡眠最充足,才能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但您是否也曾因此感到焦慮、疲憊,甚至因為無法達到「完美」而自我批判?最新的健康心理學研究指出,過度追求完美反而會帶來壓力和反效果。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完美主義」對健康的影響,並結合《黃帝內經》的古老智慧和正念練習,為您揭示如何擁抱「不完美」,在真實生活中找到更輕鬆、更持久的健康之道。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近期關於「完美主義與健康」的最新研究。許多人相信追求完美是成功的動力,但在健康領域,過度的完美主義卻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研究發現,健康上的完美主義可能導致:
 * 慢性壓力與焦慮: 對於飲食、運動、睡眠等都要求達到最高標準,一旦無法達成,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自我批評,進而引發長期壓力與焦慮。
 
 * 飲食失調風險: 過度嚴苛的飲食控制可能導致暴食、厭食或極端節食行為,反而破壞與食物的健康關係。
 
 * 運動傷害與過度訓練: 為了達到理想體態或表現,可能忽視身體的疲勞信號,導致運動傷害或身體過度耗損。
 
 * 睡眠問題: 對於睡眠品質的過度焦慮,反而會干擾自然入睡的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 社交孤立: 因為害怕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夠「健康」,可能避免社交場合,導致孤立感。

   這些研究都在提醒我們,健康的道路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充滿彈性的旅程。「做得好」比「做得完美」更重要。 適度的放鬆和彈性,反而能幫助我們更長久地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種「中庸之道」、「不過不及」的養生觀念,與中華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所強調的「陰陽平衡」和「形神合一」的思想有著高度的契合。《黃帝內經》雖然沒有「完美主義」這個現代詞彙,但它對「過猶不及」的警惕,卻是極其深遠的。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強調萬事萬物都應追求平衡,不能偏執一方。

 而「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這句話並非要求絕對的禁慾或苦修,而是強調「節制」與「規律」。例如「不妄作勞」,並非不勞動,而是不「過度」勞動,避免耗竭精氣。這正是不追求極致完美,而強調適度和平衡的體現。

 * 「內傷七情」是《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如果「過度」,都會損傷臟腑。這種「過度」正是完美主義者常常陷入的情緒陷阱——對達不到目標而產生的憤怒、焦慮、憂思,最終反噬健康。

 最後,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裡的「精神內守」,不僅指心靈的寧靜,也包含不為外物所累,不為過度追求而心神耗散。這與放下對「完美健康」的執著,專注於當下和內在平衡的理念相符。

   因此,《內經》提倡的養生,是一種**「順其自然、寬厚自處」**的智慧,它理解人有七情六慾,身體也有極限,追求的是「適度」和「和諧」,而非絕對的完美無瑕。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古今智慧結合,透過正念來練習「不完美」的健康藝術,並促進整體健康呢?

正念,是帶著覺知、不帶批判地活在當下。它能幫助我們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接納當下的自己和環境。

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簡單的「正念不完美練習」:
 1.正念覺察「自我批判」: 當您因為今天沒吃「夠健康」或沒「運動夠」而產生自我批判時,正念地覺察這些念頭,不加評判地觀察它們,然後輕輕地將注意力帶回當下。提醒自己:「我已經盡力了,明天會更好。」

 2. 擁抱「彈性飲食」: 偶爾享受一頓不那麼「完美」的餐點,並正念地品嚐它,而不是帶著罪惡感。允許自己偶爾放鬆,反而能避免暴飲暴食的反彈。

3.聆聽身體的聲音: 在運動時,正念地感受身體的疲勞程度,不要強迫自己超越極限。當身體需要休息時,就給它休息,而不是盲目追求訓練量。

 4.練習「夠好就好」: 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健康目標設定為「夠好就好」,而不是「最好」。例如,目標是每天走6000步,而不是強求10000步。這會大大減輕心理負擔。

 5. 對自己友善: 像對待一個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當您生病或感到不適時,給予自己溫柔的關懷,而不是苛求和指責。

   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學會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接納自己的有限性,並從「不完美」中找到力量和自由,讓健康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親愛的朋友們,健康的道路上,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學會接納不完美。最新的健康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放下完美主義的重擔;《黃帝內經》的智慧則指導我們從「中庸平衡」的角度來養生;而正念的練習,則賦予我們覺知並擁抱「不完美」的能力。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對自己溫柔一點,給自己多一點彈性,您將會發現,最深層的健康與喜悅,其實就藏在您每一次「放過自己」的輕鬆之中。

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點哥。祝您身心健康,自在喜悅!我們下次見!




跟著點哥學正念


正念催眠諮詢請洽:
Add Friend